蝶类物种演化机制
化学感受在蝶类生活史和生殖隔离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蝶类化学交流涉及感受功能及其他辅助功能的协同作用,研究其差异背后的分子机制仍然具有挑战性。袖蝶属以其穆氏拟态、复杂行为和作为辐射式演化的实例而闻名,是研究物种形成问题的理想模式。该研究聚焦两种具有不完全生殖隔离的袖蝶属蝴蝶(Heliconius melpomene和Heliconius cydno),对其三种感受器官(触角、腿和口器)的基因表达谱和基因组差异开展综合分析,从跨越性别和不同生命阶段等多个角度揭示了在蝶类物种形成过程的化学感受演化。链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pku.edu.cn)
以枯叶蛱蝶属为例揭示山地生物多样性演化和遗传机制
枯叶蛱蝶属(Kallima)蝴蝶是叶形伪装拟态(leaf masquerade mimicry)动物中最为著名和引人注目的实例之一。枯叶蛱蝶属物种丰富,在山地和低海拔的生物热点地区均有分布,是研究山地物种多样性产生机制的理想系统。这项研究整合宏观与微观研究手段,以枯叶蛱蝶属为研究体系,对其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产生机制及演化历史进行了深入探究。在宏观层面揭示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地区为该属蝴蝶的起源地与分化中心,青藏高原的隆升可能促进其属内物种分化;在微观层面鉴定到枯叶蛱蝶翅腹面叶形拟态多态性由cortex基因控制,并发现其在多个物种中经历长期平衡选择。这项工作为理解由地理变化和自然选择驱动的演化创新提供了新视角,为研究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实例和理论依据。链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pku.edu.cn)
运动位点参与袖蝶物种形成与适应
物种形成涉及多种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在分子水平上厘清引发生殖隔离或参与早期物种形成的生态与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加全面的了解物种形成过程。
研究以模式体系袖蝶(Heliconius)为对象,基于群体基因组数据确定了一个在多个种群和物种之间普遍高度分歧的基因组区域L,并发现L位点受到强烈的自然选择,且是一个渗入热点区域,具有不同于物种和翅膀图案模式位点的复杂演化历史。进一步的功能实验显示L位点内的基因与昆虫运动功能相关,提示运动功能可能参与了鳞翅目对环境的局部适应及物种形成过程。链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pku.edu.cn)